浅谈测试体系建设

浅谈测试体系建设

测试体系建设背景

现在随着各科技的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和质量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规范、高效、高质的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

具备一套符合自身IT系统建设的 测试体系,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测试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今天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跟大家聊聊测试体系建设!

测试体系思维图

浅谈测试体系建设

建立测试组织

这边给列举了四个角色,下面简述下职责范围:

  • 测试经理:统筹规划,分配测试任务,任务跟踪,报告审核,测试交流。
  • 测试专家:性能方案评审,场景建模,测试问题定位分析,性能调优,培训。
  • 测试组长:组织需求调研,测试方案计划,测试问题定位分析,撰写报告,培训。
  • 测试组员:参与需求调研,脚本开发,测试场景执行。

确立测试规范 

这里简要列举下,重点:

  • 职责边界
  • 测试流程
  • 系统进行压测标准 
  • 测试数据来源
  • 测试准入、准出标准、暂停及再启动标准
  • 明确测试指标、计划及方案、实施、监控项
  • 考核评分

这里重点说下标红项:

记得给某个金融公司落地测试体系方案,被领导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系统要进行性能测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系统的重要级别、日交易量、新建系统或者架构升级、系统对内还是对外。

考核评分不仅仅是对测试人员,同时也对被测系统提出量化指标要求:如资源利率不超75%,交易成率满足99.99%,重点请求响应时间不超500ms等,以此来对系统进行考核评分。

环境管理

目前许多公司的现状并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团队,即使有的话也是重点负责生产环境的规划管理。性能、功能测试等环境要么是开发负责,要么测试人员自己维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以前公司做压测经常遇到服务器资源不够,还要去跟其他项目组临时借用。

其实,环境管理也要做到流程化、规范化。拿性能测试来举例,项目经理发起性能测试申请的同时要向环境组发起性能环境资源申请,估算服务器资源占用周期,待测试结束后由环境组回收。一些重点的功能、性能环境可以固定的测试资源。

再来说下测试数据管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涉及生产的用户数据,一定要进行脱敏处理,还要进行层层审批,时效性可想而知。

功能测试的同学感触可能会更深刻,针对某些测试案例,需要造各种用户数据。造数难、低效率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何谈敏捷、何谈测试效能。

解决上述问题,就是需要建设“统一造数平台” ,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造数,平台进行数据保鲜,通过API可以与其余平台打通。这也是我们测试团队目前在做的。

测试平台建设

测试平台建设这是必经之路,像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测试中台。其实还是那句话,没有成熟的平台效能从何谈起。

回想起我们性能团队,起初还是手动执行JMeter进行分布式压测,每次需要手动远程过去启停压力机、拷贝参数化文件、解析JTL结果等。线上压测项目实施过程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其实更锻炼测试人员的现场实施能力。

目前,我们的全链路压测平台已经落地,在测试、生产环境、阿里云环境均已部署。重点活动压测保障,我们可以做到模拟全国各地的用户从外网进行压测。团队的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平台化。

测试效能

在此就不再赘述测试效能的概念了,简述下我们性能是怎么开展的。我们以重点APP为试点项目。

在线上环境,我们通过运维监控获取了TOP20的接口,以此为突破口。此阶段完成后,再逐步渗透到重点业务场景,与同行业进行对比。

借助压测平台,我们也初步完成性能基准DevOps、Pipeline建设工作,高度敏捷化,精准化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完成的目标。

测试质量

这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光要,还要有。近年随着测试左移、右移的理论的兴起,各种实践也层出不穷,好多科技公司开始搞TDD、BDD等。

强行推动只会搞得下面员工心生怨气,效果甚微,最终很可能是不了了之。那么能不能提供一种机制,鼓励并引导大家乐于参与去转变,这是值得我们管理者思考的。

理论固然重要,但同时不能缺少实践落地。我更倾向大家多参考一些大厂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展开(重点要获取直属领导支持),避免走弯路。

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团队内部会定期组织技术分享,部门也会组织每周一课活动,定期也会参加一些线下技术沙龙活动。我也带着组员在confluence上写重点项目的压测复盘总结,某些开源代码研究分析等。

我也经常跟自己的组员说:你们不能局限于手里的工作,要多了解新技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多动手尝试。不要把自己做成“脚本王子”。

在面试的时候,我也经常会问面试者有没有写博客的习惯,有没有参加一些线下的技术沙龙等活动。

测试资产库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笔财富。大家往往的现状却是,平常有在积累,但是这个资产库利用率却没有一个度量标准。

我也常常在想会不会有这种情况:虽有资产库,由于某种原因,测试人员又去重复造轮子了。如何让资产库使用更加便捷,能否跟平台打通并增加度量指标,这是我们以后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方向。

总结

看似简单,其实每个模块都能拿出来做个专题研究。一篇文章很难面面俱到,这里更多的是想给大家个引子作为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源自公众号  宝路测试手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