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是公司的绩效季,正好借此静下心来对自己的管理之路做了一次回顾。昨天在大团队管理会议上讲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今天也和大家做个分享。
我走上管理岗位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工作第四年的时候就开始虚线带团队。起初对管理的理解很肤浅,认为无非就是把上级的任务分配下去,最后再做个汇报即可。很多事情皆是如此,越是不懂,越觉得它简单。这个时期对人的认识就是“资源”,我想这也是大部分刚接触管理的同学会经历的阶段。“分配任务” ,这是管理的第一个层次。
能够担任管理岗的同学,通常是团队内比较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往往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期待。在度过第一个阶段的磨合之后,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帮助团队得到更多。所以我也尽我所能,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为团队争取。这时候对人的理解已不再是“资源”,而是“朋友”,对团队、团队中的人都倾注了大量感情。“团队共情”,这是管理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人心是很复杂的,第二个阶段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自己做的事情不一定能够被理解。毕竟每个公司都有考核机制,利益分配也不可能均等,总是有人喜有人悲。自以为付出了一切,得到的不止感恩,还有埋怨。阴暗面看多了,难免怀疑自己做的是不是值得,慢慢相信职场没有朋友。这时候会变得极端客观,不再被情感因素左右,待人说不上是“朋友”,只能算是“同事”。“以事驱人”,这是管理的第三个层次。
早前一位老领导跟我讲:“你不要总是为别人考虑的太多,要把眼光放在团队的未来,这样对大家都好”。当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以为管理就是不关注人,只关注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这就是管理的终点,“成熟而冷静”地对待一切,不想做过多沟通,也不敢过于坦诚,怕伤害别人,也怕被人伤害。
这几年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很多人。之前当我们站在浪潮之巅,世界仿佛皆在脚下,任何事情都变得无足轻重,如今只有在低谷的时候,才能看得清真相。记得和团队里一个小姑娘谈解约,我以为会迎来一阵狂风暴雨,但她想的却是余下的时间尽量不要影响工作进展。那一刻让我觉得谈话前准备好的措词是有多么自以为是,人间真的不值得吗?
之后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自己刚入行的时候,也是好高骛远,从不知足,感谢最初几任领导的包容,没有放弃年轻气盛的我。现在团队里的这些伙伴,大多也是从组建早期就加入,几经波折一直到现在。领导开玩笑问他们为什么坚持这么久,我到底有什么吸引力。我知道这不是因为我特别好,是大家都在彼此包容着,他们肯定有过委屈和失望,但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我想这才是管理的真相。
在家休养的这段时间,我翻看了很多以前的笔记和照片,仔细回想这些年来的得与失,有很多的话想说。昨天的会议上,我跟其他管理者们分享了一部分我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秉持内心,坚持长期主义,有些事在短期内就是无法被接受,但只要事情是对的,之后也一定能被理解。
很久之前看过某大佬的访谈,提到人性总是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能让人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把坏的一面抑制下去。现在的领导也经常告诫我们:“管理者不仅只是让同学们做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事情让他们成长,我们要把人当作我们最重要的作品”。当下看来,确实如此。“借事修人”,这是管理的第四个层次。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现在我和未来可能带团队的同学说的最多的也是:“管理一定要理解和接受人性”。世界正因为拥有不同颜色才如此多彩,黑和白的存在同样重要,关键在于我们眼里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