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性能测试方案需要大量来自IT与业务部门的信息。
1、业务方案
> 业务方案首先要用简单的文本描述待测的业务过程。
> 然后业务方案扩展到一系列包含准确的数据需求的详细步骤。
> 最后直到当IT部门确定了应用/服务器的行为(比如缓存)需要(或不需要)哪些额外的数据需求,业务方案就算完成。
2、预期吞吐量(峰值)
> 预期吞吐量首先要说明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用户对某一业务的预期操作量。
> 然后扩展到一系列不同的、终端用户可能无法分辨(或可以分辨)的业务过程。
> 直到IT部门确定哪些额外的因素(如果有的话)会影响到负载(比如负载平衡),预期吞吐量这部分就算完成了。
3、验证性能标准(验证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响应时间)
> 性能标准验证是指在低、中、高负荷条件下可接受的业务响应时间。根据一天的系统负载情况为参考。这可以用其它的性能方案进行模拟。
> 然后性能测试团队便能用可测的系统事件对验证标准进行阐述。然后这些标准就提交到业务部门以供验证。
> 直到IT部门确定了如何在性能测试过程中对系统性能进行监控,验证标准过程部分就完成了。这其中包括性能测试团队的指标。
4、数据需求(方案与部署的具体内容)
> 业务部门确定会影响到终端用户体验的主要数据部分。
> IT部门对这些数据需求进行扩展以包含终端用户不可见的一些因素,比如缓存。
> 性能测试团队与IT和业务部门合作创建所需的数据存储库以支持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的执行
这一部分在测试计划中的位置仍然取决于企业在性能测试领域的成熟度。如果企业有大量的性能测试经验,那么这一部分可以作为辅助性的附录。样例如:
“性能测试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制定性能测试方案。
根据制定的方案定义一天的负载。
单独执行性能测试以检测特定的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以封包的方式执行性能方案,模拟一天的活动,并根据性能标准进行评测。
报告性能测试的结果。
调节系统。
根据需要重新进行测试。
性能测试指标
性能测试指标是与性能测试方案中制定的性能验证标准相对应的。如果企业预备将其作为性能要求,那么就应该在性能测试计划中增加性能要求的部分。最基本的性能测试指标包括检测响应时间和给定性能负载下事务处理的失败率(如性能测试方案中所述)。然后用这些指标与性能要求对比,确定系统是否符合业务要求。
结束语
本文只能描述性能测试计划的一般情况,具体则要根据所测试的系统和情况而定。没有模拟预期的生产负载,那就不能说是在做性能测试。